我們可以做什麼?——致電資工會會員
張貼者:2011年5月23日 下午5:44 Ming Che Lin [ 已更新 2011年5月23日 下午5:48 ]
在今年五月一日的成立大會後不久,台灣電子電機資訊產業工會收到登記證書,終於正式成立了。電資工會的成立不只對科技業的勞工很重要,對整個台灣的勞工來說同樣意義非凡。我們的工會不但打破科學園區幾乎零工會的現況(說「幾乎」,是不算已經走入歷史的飛利浦大鵬廠工會,以及雖在園區內,但不屬科技業的幾家運輸工會),也是在全台灣勞工組織率持續低迷時的重要突破。然而,登記立案只是第一步,相信無論是會員或非會員,都想問:那接下來呢?這個工會可以做什麼?
要回答這個問題,得先回答「一般工會的目的是什麼?」工會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透過集體力量來爭取工人在工作場所的權利、幫工人講話。從最小的事情:老闆不准我放假怎麼辦?老闆要把我調到不想去的單位怎麼辦?我覺得考績不公平要怎麼申訴?我自己的專案太多,老闆又一直highlight我怎麼辦?到比較大的事情:公司要不要調薪?加班能不能有加班費?公司口頭上說自由上下班,卻把最早下班的三個人名字貼在電梯,或者工作量太多讓大家不得不喜歡加班?這些大大小小的問題,個人去反應沒有用,老闆會叫你明天不用來;只有很多人一起講,並且透過工會這個團體的名義來講,才可能改變。如果用講的沒有效,也要透過工會發動集體行動,例如罷工,來給資方壓力。而工會能爭取到最大的保障,就是把我們工人想要的條件,和公司談成一張白紙黑字的合約,也就是團體協約。有了團體協約,資方就不能隨便賴帳,該給的一毛都跑不掉。
回到電資工會,我們目前的規模還不能談團體協約,但現在就要把這件事作為我們最重要的目標。在那之前,我們要經過一段逐漸累積會員的成長期,而為了增加會員人數,工會要階段性地把多數資源放在以下工作:
一、 會員教育:從勞動法規、職場如何自保,到與其他工會交流、國際勞工運動經驗,以及任何和工會有關、會員覺得需要的課程。重點是透過勞教讓會員彼此交流,也增加新會員進入工會的管道。
二、 權益諮詢:工會必須讓整個產業的勞工認識到,這是一個碰到工作問題可以來詢問的地方。我們不只是回答問題、提供協助,也藉此宣傳工會。
三、 研究調查:收集既有會員與前來諮詢勞工碰到的主要問題,或者主動進行調查。主要項目是:各公司勞動條件、薪資結構、營運狀況;整個產業的普遍問題、不同職種工人個別的處境與問題。研究調查是接下來兩項工作的基礎。
四、 發動議題:不管是透過諮詢勞工碰到的重大案件,或者平時研究調查歸納的通案,工會累積一定的議題之後,要透過記者會、遊說、集體抗爭等方式使議題曝光。一方面藉此改善問題,另一方面增加工會能見度。
五、 發行內容:採用網站、電子報、或者紙本刊物等媒介,匯集所有工會辦過的活動、發動的議題、會員心聲、其他工會的消息等等。發行內容是為了讓會員知道工會的活動,非會員也能透過這些內容認識工會。
談了這麼多,最重要的問題是:誰來做?資源哪裡來?目前工會絕大多數的文書作業都是由秘書處負擔,也就是勞動黨桃竹苗勞工服務中心、縣議員高偉凱服務處,以及幾位義工。資源也是先由勞動黨勞服中心提供,包括辦公室、辦公設備、影印費和電話費、上南下北開說明會的車資、借場地與租看板的經費等等。未來會員繳交會費後,應該要逐漸將工作負擔和經費開銷轉移到工會本身。理想的情況是我們有充裕的會費,可以聘請專職會務人員和支持日常行政花費,而理監事們自己也能負擔一定量的會務工作。只是要達到理想狀況,依舊要回到根本的前提:我們要有更多會員,而且會員也願意付出一定的力氣在工會上。(不只是繳會費,還有出席勞教,願意配合工會的行動,願意宣傳工會等等。)
總而言之,有會員做基礎,工會才能負擔一定的工作;而工會能做的工作越多,會員也會越多,而且所有會員才會真正有保障。要往這個目標發展,最最基本的是所有的會員、幹部、秘書要把工會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情來做:工會就是我們,我們就是工會。今天我們已經共同完成一件相當不容易的工作,也就是把電資工會成立起來。未來還要靠大家一起努力,讓我們成為真正有力量、能保障工人的工會。